這兩天,彭陽縣馮莊鄉小寺村的村民們又忙活了起來,平田整地,準備種植中藥材;調試農業機械,準備攬活;修葺羊圈,準備補欄……
“如今,村集體經濟有近24萬元。7年前,我們完全是個‘空殼村’。”近日,小寺村黨支部書記王繼平說,2013年,幫扶單位投資2萬元為小寺村買了臺拖拉機,“這是村里的第一臺公共財產,它為我們推開了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大門”。
“前些年,村里的年輕勞動力大量外出,土地撂荒嚴重。”王繼平說,為了讓沉睡的土地“活”起來,村委會整合2000畝撂荒地種植苜蓿和馬鈴薯,引進草業公司建立苜蓿收割站,收割站以高于市場價20%的價格收購農民種植的苜蓿,每收購一噸苜蓿還給村里交5元管理費。
2015年,村民種植的苜蓿有了效益,小寺村也有了第一筆集體資金:1萬元。
2017年,小寺村以每畝20元至8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1300畝種植中藥材,并引進2家中藥生產企業。
隨著村集體經濟的壯大,村集體的“家當”越來越多。“如今,我們有拖拉機、旋耕機、秸稈還田機、青貯收割機、苜蓿收割機等大小農業機械16臺。”王繼平說,去年10月村上購回一臺挖藥機,僅給企業收挖藥材就掙了2.5萬元,“去年,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.38萬元,今年至少在15萬元”。
村集體有錢了,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。去年,小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335.7元。
今年57歲的李時鋒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,全家年收入不足3000元。2017年,他家在村委會帶動下種植中藥材。“我家種了20畝黃芪、黨參,10畝紅花,又養了100只羊,還抽空到村上的合作社打工,不僅摘掉了窮帽子,而且全家人均純收入超過1.2萬元,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李時鋒感慨道。
“只有把村集體經濟做大做強了,才能有錢給群眾辦更多的好事,才能真正讓鄉村經濟活起來,更好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。”王繼平告訴記者,2017年小寺村建起了老年互助院,每年定期請醫生上門為老年人體檢,節假日還讓老人和村民們歡聚一堂,開展文體娛樂活動。
“手中無米,叫雞雞都不理。”白陽鎮中莊村黨支部書記閆生棟感慨道,以前村集體沒有經濟收入,村干部說話辦事底氣不足,如今大變樣。2009年,中莊村成立新農村建設促進會,從自治區外辦爭取到60萬元扶持資金,以貸款的形式滾動發展。由于貸款利率比商業銀行低一半,被村民稱為家門口的“土銀行”。
“2012年,首批放貸到期,貸款的86戶農戶連本帶息全部還清,沒有一戶拖欠。”閆生棟說,當年村集體創收37萬元。
收獲村集體經濟“第一桶金”后,中莊村的村干部和村民們干勁更足了。近年來,中莊村在“活”字上下功夫,整合村集體經濟60萬元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,引進郵儲銀行撬動資金600萬元,銀行每貸出1萬元,給村集體交100元擔保金,僅此一項每年收入15萬元;整合村集體土地120畝,以每畝500元的費用流轉給企業,加之派用、出租機械,年創收6.9萬元;成立農業機械服務隊,年創收3萬元……
“鍋里滿了,碗里就不缺。”村集體經濟壯大后,中莊村將集體經濟收入反哺到服務群眾、服務發展中,用于鞏固基礎設施建設、幫助貧困群眾、提升公共服務,讓群眾真正享受到發展集體經濟帶來的紅利。
“經濟發展,最終要讓群眾受益。中莊村每年都組織‘孝老愛親’主題活動,請文藝團隊來唱戲,開展文化活動,評選孝道之星、致富能人、環境衛生清潔戶、品學兼優好學生等。”閆生棟說,中莊村曾是有名的上訪村,如今民風大變樣,在文化廣場定期開展的文化活動引領新風尚,村上還開設了愛心超市,下一步準備建設扶貧車間,通過加工本地特色小雜糧,一方面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,另一方面為村集體創收。
“我們村去年被定為‘美麗鄉村示范村’,對中莊小組的37戶進行了改造。”閆生棟說,中莊小組曾是全村居住環境最差的組,居住分散、垃圾亂堆亂放。如今,村上按照“一莊兩院”的標準,已將其改造為“休閑農居”。
記者在村民喬守恒家看到,寬敞干凈的院內是一棟兩層小樓和三間現代化的窯洞,院外有菜園,院內有花園。
“水泥路到家,自來水到家,4G網絡全覆蓋,看病有醫保,日子過得不比城里人差!”說起村民享受的集體紅利,喬守恒喜上眉梢。去年,他花80多萬元對自家院落進行了改造。“村里準備發展旅游業,我們這院落可以接待游客。”喬守恒指著院子新栽的楓樹、四季牡丹、五彩金帶說,“等到夏秋季你們再來,那時我們這里更美。”
“經濟好了,矛盾也少了,發展的勁頭更足了。我們將繼續做大做強村級產業,發展壯大集體經濟,讓群眾享受更多的‘紅利’。”展望未來,閆生棟信心滿懷。
近年來,彭陽縣為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題,通過強化基層黨組織引領功能,先后投入704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。截至目前,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以上的村,已從2017年的11個增至147個,占比94.2%,村黨組織說話有人聽、干事有人跟,組織力明顯增強。(記者 宗時風 張 瑛)